时隔7年,在上月出台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2025年)》中,重提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25%以上。
上一次提还是206年。当年印发的《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明确,到“十三五”末,保持25%左右制造业比重。
微妙在于,在2021年7月《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相关措辞表述为:“保持与上海城市功能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比重。”
兜兜转转,到今年再度明确25%,彰显了上海愈发清晰坚定的高质量发展思路。那么,制造业比重红线何以关键?又将靠什么守住?
德琪医药差点出走。随着研发管线平方米实验室不够用了。2021年起,德琪医药开始在张江、金桥、外高桥寻找更大实验室,但久觅不到,公司高层一度思迁。关键时刻,知名房地产咨询机构及时出手,搜遍资源库,帮助寻找到张江科学城板块一块3900平方米可扩展面积。德琪医药终于大松口气,上海作为其总部地位暂时稳住。
德琪是幸运的,但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为却遗憾看到流失。他坦言,前些年,部分在上海孵化的合成生物、细胞治疗医药项目,因后期难获高质量空间载体,导致制造外溢。
国内制冷压缩机行业龙头海立集团同样有过阵痛。约2016年,由于没有扩产空间,加上上海人力资源成本高企,海立上海部分产能向四川、江西乃至海外转移。
这些企业真实案例揭示了上海之痛:在国际大城市做工业,成本不低。
上海非要制造吗?这类“去制造业”的主张一度盛行。然而从全球经验来看,部分城市一味发展服务业,其“空心化”后果已经显现。
世界银行研究团队曾做过调研,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制造业占比应在25%到30%之间。尽管国际大城市做工业成本不低,但不做工业的代价更大。
所以新加坡是“人间清醒”。在新加坡,貌似写字楼的建筑中机声隆隆,当地从中国广东进口零部件,组装成集成电路专用焊接机后,再卖给全球。无论如何也要守住25%红线,是因为新加坡明白,有制造,才有研发;有制造,生产性服务业才会蓬勃;有制造,方能稳住就业。
寸土寸金的新加坡能守住制造,上海没理由做不到。谁来守?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堪当重任。
“十三五”期间,上海聚焦航空航天、汽车等六大重点产业,但到“十三五”末,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上海进行先导性布局,创新提出“3 6”产业布局。“3”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6”是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六大重点产业。2021年以来,上海又酝酿启动四大新赛道和五大未来产业。四大新赛道是指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五大未来产业是指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再加上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两大转型,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形成了如今“2 (3 6) ( 5)”格局。
在上海做制造,资源有限是绕不开的痛点,即总共就这么点“面粉”,到底给谁做“面包”?
但代表上海产业今天的 “3 6”、明天的“4” ,以及后天的“5”似已给出答案——内涵式、集约型、高质量,是产业和规划部门给“面粉”的唯三标尺。
守住25%不易,“智造”或是一条出路。
海立的剧情已出现反转。在几乎腾空的上海工厂,海立原地建起4条智能产线,生产更为高端的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智能工厂摆脱了对土地、人力资源的依赖,转而对知识技能型人才、金融、产业链生态产生高黏性,而这些只能在上海实现。”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副处长吴春平说。
上海汽车产业更有发言权。在上海已建设的10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中,汽车领域独占22家,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更获评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因“含智量”十足,上海8家汽车整车企业、61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去年贡献了上海2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
上汽乘用车临港数智工厂。(供图)
据了解,上海智能工厂建设启动于2020年,到去年末,已超额完成建设100家智能工厂的目标。但智能制造须久久为功,今年,上海乘势而上,又勾画到2025年再建成200家市级智能工厂、20家市级标杆工厂的作战图。
先行者已尝到甜头。江南造船集团,已交付可一次运载7800辆国产车的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受益于新基建、新智造,这一“巨无霸”实现了万余家供应商的供应链协同,千余台焊机设备运行与质量实现毫秒级响应;上汽变速***热处理车间,布局一张专用网,设备设施实现“一物一码”,两条巷道部署10台搬运机***人。由此,车间原45名操作工人减至3名维保人员,产能从每天250炉升至350炉。智能制造投入不大,却即刻见效。
越来越多“后浪”开始眼红,从“要我转”变为“我要转”。去年底以来,上海已逐批公示经认证的智能工厂评估诊断机构及重点集成商推荐目录,供上海近万家规上工厂对接。入选首批目录的评估诊断机构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忙到飞起,公布后三周,接待了上百家企业。这些“搬救兵”企业往往具两大特征:一线人、当年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急需一场变革来实现产品创新和运营优化,帮助跨越成长门槛。
羚数智能同在推荐目录中,创始人郭文蔚一语中的。他说,借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中腰部制造业实现“艰难一跃”,从“专精特新”小巨人进阶为年产值二三十亿元的头部企业。“这是为上海工业增加值贡献实打实的增速。”
过去,工业厂房多是低矮“大平层”。而今,在闵行、嘉定、临港等区域,动辄六七层甚至更高的楼宇内,企业研发设计、办公需求和生产一应俱全。
上海临港生命蓝湾,生物医药企业集中“上楼”。
这股工业“登高”浪潮,先行者是深圳。官方数据显示,去年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超1.1万亿元,居全国之首。但事实上,深圳产业用地仅为上海的40.2%。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是我国首个“工业上楼”项目,大楼外表如甲级写字楼,但内里的层高、柱距、荷载乃至客货梯布局等,都达厂房标准。目前深圳已有数十个“工业上楼”项目,平均容积率4.2。
上海也正发力直追。在金地威新园区中,“上楼”最积极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检验检测,以及较轻型的智能制造,多属于“精密小轻”产业。“不过从逻辑上讲,所有行业都能上楼,包括汽车整车。”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助理院长高晓伟说。
守住制造,现有政策必须破题。市经信委介绍,在去年9月发布的《上海市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中,鼓励工业和研发用地集约利用,工业用地、通用类研发用地容积率分别不低于2.0和3.0。此外,市经信委正会同生态环境和规划资源部门研究谋划,允许在c65(科研设计)用地上开展风险等级低、环境污染小的中试项目。
种种迹象表明,一场志在必得的制造业保卫战已经打响。在今年新版招商引资政策里,最亮眼莫过于针对三大先导产业,在2025年之前,确凿拿出共计800万平方米载体空间,巢等凤来。其中生物医药占了500万平方米,而且强调是低成本、具复合功能、可拎包入住的标准厂房。
“有了这些载体,前些年外迁的生物医药企业很可能批量回归,它们完全能在上海实现从研发、小试、中试到验证、规模生产、总部办公等的全链功能。”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说。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
或微信/手机: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凯发k8国际官网的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厂房出租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凯发app官方网站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